内网

检测到您当前使用浏览器版本过于老旧,会导致无法正常浏览网站;请您使用电脑里的其他浏览器如:360、QQ、搜狗浏览器的极速模式浏览,或者使用谷歌、火狐等浏览器。

下载Firefox

邓宏魁教授和郭红卫教授分别荣获第七届“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和“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

日期: 2014-09-29

日前,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奖励委员会公布了第七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的评选结果,william hill中文网邓宏魁教授荣获“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郭红卫教授荣获“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

邓宏魁教授课题组首次用化学小分子诱导体细胞重编程为多潜能干细胞,为细胞治疗及人造器官提供了理想的细胞来源,开辟了一条新的实现体细胞重编程的途径;发现细胞重编程和细胞命运决定新的机制,提出细胞命运转变的“跷跷板模型”。邓宏魁教授1995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获得博士学位,后于纽约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00年受聘william hill中文网特聘讲座教授,200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目前担任国际干细胞学会(ISSCR)理事会理事、CellCell Stem Cell等杂志的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在NatureScienceCellCell Stem Cell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论文被国际引用10000余次,申请获得国际专利5项。

郭红卫教授长期从事植物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学方面的研究,揭示了乙烯信号转导中一系列的分子及生化机制,在国际上率先建立了乙烯作用的蛋白降解模型和RNA降解模型;揭示了乙烯与多种植物激素(生长素、茉莉素、赤霉素)以及与环境信号(光、胁迫)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郭红卫教授2001年博士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获得博士学位,后于美国加州Salk Institute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年回国受聘william hill中文网教授,2006年受聘为教育部特聘教授,同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现为中国植物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植物学会中国作物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植物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学方面的研究,在植物激素尤其是乙烯信号转导领域取得了诸多突破性进展,在CellScienceNaturePNASPlant CellCurrent Biology等国际主流刊物发表论文4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设立于2008年,由国家科技部批准设立,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负责组织评选。该奖项每年评选一次,奖项的设立旨在秉承谈家桢先生对生命科学事业的奉献精神,促进生命科学研究成果产业化,激励我国生命科学工作者不断创新。从2008年至今已经评选了六届,共有12位获得“谈家桢生命科学奖成就奖”,2位获得“谈家桢生命科学产业化奖”,56位获得“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2014年第七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共评出“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2人、“谈家桢生命科学产业化奖”1人和“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