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

检测到您当前使用浏览器版本过于老旧,会导致无法正常浏览网站;请您使用电脑里的其他浏览器如:360、QQ、搜狗浏览器的极速模式浏览,或者使用谷歌、火狐等浏览器。

下载Firefox

计算神经科学与类脑人工智能:过去、今天和未来

日期: 2016-03-02

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定量生物学中心学术报告

题目:计算神经科学与类脑人工智能:过去、今天和未来

报告人:汪小京 教授

纽约大学神经科学教授;上海纽约大学副校长

时间:2016-3-7(周一),15:00-16:00

地点:英国威廉希尔公司老化学楼东配楼101报告厅

主持人:汤超 教授

摘 要:

今天,类脑智能和脑技术(BrainTech)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高度重视。类脑技术大致分为四个方面:硬件设计创新、开发智能机器人、脑-机接口技术、发展“类脑智能”软件。这些跨越式的技术创新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就拿现在最热门的“深度学习”来说,其理论来源于90年代的研究突破。神经科学对大脑视觉系统的研究,产生了“深度网络”的概念,人们为此建立数学模型,再有Geoff Hinton, YannLeCun等人发展的训练网络学习的方法,才有了今天的深度学习框架。从实验神经生物学到人工智能,需要用数学模型来建立一座桥梁, 计算神经科学就是这座桥梁。而计算神经科学不仅仅是一座桥梁,它在脑科学中扮演着理论先导的角色。这是21世纪的跨学科领域,越来越吸引数理化领域的杰出年轻人。我将谈计算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汪小京 (2010) “21世纪的中国计算神经科学展望”,《科学时报》(Science Times), 2010年八月25日。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0/8/235983.html?id=235983

2、 汪小京 (2015) “专家谈计算神经科学与类脑人工智能的关系”,科学网,2015年8月15日。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5/8/324932.shtm

3、 汪小京 (2015) “脑科学需要自己的牛顿”,科学网,2015年11月24日。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5/11/332429.shtm

报告人简介:

汪小京教授现任纽约大学神经科学教授,及物理与数学兼职教授,并任纽约大学斯沃茨理论神经科学中心联合主任。他同时是上海纽约大学科研副校长、华东师范大学- 纽约大学脑与认知科学联合研究中心(上海纽约大学)主任。汪教授曾以最优成绩获得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的物理学学士学位与博士学位。他是阿尔弗雷德•斯隆研究学者奖、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CAREER奖、古根海姆纪念基金会学者奖、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等研究中心学者奖获得者。此外,汪教授还是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汪教授是理论与计算神经科学专家,研究重点是认知功能的脑机制,尤其以在工作记忆的细胞基础、决策的神经机制、大脑抑制神经元网络的研究而著称。他的团队开创了被称为“大脑CEO”的前额叶皮质神经网络模型研究。最近,汪教授的团队正创建大型脑的神经系统仿真模型,来深入研究认知、行为的脑机制和计算原理。

欢迎各位老师同学积极参加!